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中橫公路走過一甲子 篳路藍縷的記憶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傅希堯、陳佩吟 圖/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、榮民文化網、公路總局、施奕安

 中橫公路(東西橫貫公路)自四十九年五月九日正式通車啟用,至今屆滿一甲子。中橫公路主支線全長計三百四十八·一公里,其中東勢到太魯閣主線長一百九十四·二公里,翻越中央山脈高度差達二千六百公尺,經過路線多為斷崖深谷,工程非常艱鉅。
 
擘畫國家建設 功勞永垂不朽
中橫公路的興築對國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,蔣經國先生當時表示,興建東西橫貫公路的主要目的有三;首先是因應國防需要,打通中央山脈,建設一條橫貫臺灣東西部之便捷交通線;同時配合國家經濟建設,開發山區資源;另外,興建過程亦可安置退除役官兵就業。曾支援或參與中橫公路興築工程的單位包括退除役官兵工程總隊、陸軍步兵、青年建設總隊、生產作業總隊、職訓總隊等,工程施工之最高峰期工作人員計約一萬一千餘人,榮民弟兄就占了五千人,是為主要骨幹,榮民們不畏苦不怕難的精神,不但樹立了我國交通史的重要里程碑,在當時更激勵了民心士氣。
 
四十五年六月,時任輔導會主任委員蔣經國先生親自踏勘,歷經十九天,至七月七日抵達太魯閣,主持破土典禮,十一月十一日,公路局成立東西橫貫公路工程總處,投入開鑿工程。中橫公路從構想到完工,蔣經國先生往返山區多次,以慰問施工人員辛勞;施工期間,先總統蔣公亦關注工程進度,多次親自前往巡視,更在〈對橫貫公路通車典禮書面賀詞〉文中提到:「參加築路的國軍退除役官兵,和一部份現役戰士,始終是施工的主力,他們抱著在戰場上犧牲奮鬥的決心,來參加工作,完成使命,其勞苦實不下於前方浴血作戰的將士,其貢獻亦與克敵致果同樣的光輝,可說這條公路的每一寸土地上,都凝著他們的血汗,也刻下他們的功績,他們的精神必將隨著這條公路的暢通,而永垂不朽!」
 
不畏苦不怕難 成就驕傲榮光
中橫公路興築艱難之處為沒有辦法使用大型機具,工程人員須用雙手敲石鑿壁,一吋一吋的打通公路,且從開工到通車只用了三年十個月。回首中橫公路興建過程,現年九十二歲的王鐵民爺爺依舊記憶猶新。當時他主要的工作地點為現今中橫公路的宜蘭支線,工作內容是管理材料,包含了米、麵粉等物品,不僅關係到全體同仁的飲食,連工程施作中最重要的水泥與最危險的炸藥,都是他管理的工作範疇。當時每一次下山採買,都是一趟艱辛的路程,「以前上山靠一條獨木橋,溪水暴漲時獨木橋被沖斷也是有的。」除此之外,颱風天也是他工作中難忘的挑戰,「有一次颱風來之前,我把堆放材料的地方堆滿鋁板,想保護那些材料,結果隔天一早鋁板全不見了。」經歷那次經驗,每逢颱風天他總是徹夜堅守在材料旁邊,同仁喚他進屋吃飯他也絕不離開崗位。
 
訪談中王鐵民爺爺謙虛地笑著說:「我沒有真正去工地,只是做些行政。」但公路的開闢工程環環相扣,每項工作都是造就這項國家建設的重要推手,現年九十一歲的梅定爺爺,就是現今中橫公路梨山路段的工程人員,那段辛苦歲月至今難忘。梅定爺爺民國五十六年從空軍退伍,輾轉投入了中橫公路的開發,開闢公路時需要將山壁炸開,工作內容危險性極高,他們將繩子掛在腰際上,以垂釣的方式懸掛在陡峭的斜坡上,將兩三個炸藥綁在一起,才足以將堅硬的山壁炸開,一邊投擲炸藥一邊前進,如此辛苦的過程也成為他記憶中最深刻的經歷。
 
當我們問起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?梅定爺爺不假思索地說:「就是受傷。」在當時,榮民醫療系統的建置尚未成熟,在施工過程中受傷,就醫的難度可想而知。所謂「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」,現在便利交通、平坦道路的背後流了多少榮民的血汗,他們為國家的付出功不可沒,做為享用這些成果的我們更應該心存感謝。如今中橫公路開通屆滿一甲子,那段篳路藍縷的曾經,是參與公路開闢的榮民們功勳彪炳的證明,更是專屬他們的驕傲與榮光。
 
(點閱次數:837)